我们时时在线

157-5069-9750

技术优势
技术优势

创始人长期从事培育种枣,沙地,枣业发展领域,经验丰富

苗源优势
苗源优势

九个功能区700亩示范林和1200亩蒙枣苗圃为您服务

三效合一
三效合一

生态、景观、经济三效合一的内蒙古自己的红枣系列品种

品种优势
品种优势

适宜沙地和沙漠特点,研发的新树种红枣系列品种


乌审旗顺发种植合作社

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“蒙枣”是河南匠人李怀民团队,针对沙地和沙漠特点,利用七年时间探索研发的治沙造林的新树种。又是生态、景观、经济三效合一的内蒙古自己的红枣系列品种。蒙枣1、蒙枣2、蒙枣3品种,于2016年10月通过了内蒙古科技厅的成果鉴定。鉴定意见为“培育的蒙枣优良无性系,形成稳定的粘穗组合,具有新颖性,项目总体成果达到国内水平”。现建成由“红枣品种博览园、红枣鲜食品种丰产示范园、红枣制干品种丰产示范园、枣生产示范园、红枣采穗圃培养园、红枣良种繁育园、异形枣观赏园、红枣盆景园、反季节枣培养园”九个功能区700亩示范林和1200亩蒙枣苗圃。该品种在治沙造林中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到4万亩。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,是以“生态治沙、生态绿沙、生态富沙”为使命,以现代蒙枣产业绿色发展为理念,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开展荒漠化土地防治的生态经济型民营企业。所属机构有:鄂尔多斯市沙海红枣业有限公司、鄂尔多斯市红枣研究院、乌审旗毛乌素枣业研究所、乌审旗顺发种植合作社、乌审旗“蒙枣园”、达拉特旗蒙枣良繁基地。蒙枣、设施蒙枣、创意蒙枣是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大生产板块。2014年被自治区林业厅评为“自治区级林业合作社示范社”;2015年被鄂尔多斯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“农牧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”;2015被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认定为“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”;2015年被鄂尔多斯市林业治沙研究院列为“毛乌素红枣试验示范基地”;2015年被乌审旗人民政府评为“光彩事业集体” ;2016年被认定为第二届鄂尔多斯“创新创业小微企业”;2016年被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列为“科技特派员双创基地”;2017年被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列为“鄂尔多斯市枣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”;2017年开展的“内蒙古红枣优良无性系引选及繁育研究”,登记为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;2018年培育的蒙枣1号、蒙枣2号、蒙枣3号被自治区林业厅认定为 “林木良种”;2019年获得乌审旗人民政府“百企帮百村”企业;2019年获得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“百企帮百村”企业;2020年获得内蒙古质信体系认证服务中 心“内蒙古服务三农形象示范合作社”。2017年9月,在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作为特许经销商;2017年8月产品被认定为内蒙古“名优特”农畜产品;2018年12月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“金奖”;2019年12月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“金奖”;2020年8月获得第三届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金奖;2020年10月产品被认定为2020年(第八届)内蒙古“特色”农畜产品;发展模式是以红枣基地为中,搞出红枣丰产试点,引进全国的红枣品种,进行种植试验选出适宜当地发展的优良品种,通过社员示范推广。成为内蒙古一大产业优势,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 。目前红枣大观园,内设有观赏园、品种博览园(品种38个)、优质丰产示范园和盆景园,使之成为内蒙古发展沙区生态枣业的,种质资源库、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人才培训中 心,成为内蒙古红枣园,该基地枣树种植成功,在当地发挥了巨大作用,出形象、出良种、出技术、出人才、出经济效益,全区枣业发展。“蒙枣人”与“三农”同伴。立足本地优势,大胆探索红枣治沙新模式,在治沙与减贫共赢的道路上,积极培育沙产业绿色发展的新引擎,为防治荒漠化探索新途径。现已推出了“蒙枣情”系列产品,均得到了社会市场上的高度评价。现在拥有的产品有:枣酒、枣饮料、枣脆片、枣生核、免洗蒙枣等产品。已逐渐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渠道,为我市红枣及加工产品的营销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创始人简介  李怀民在西部枣研所工作期间,长年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沿的金昌、民勤、武威、白银等市县的乡村驻点,培育种枣,沙地,枣业发展,经枣研所规划设计、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栽植的枣林面积达十万多亩,其中皋兰县的五万亩砂地枣林被树为全省红枣示范基地,他参加完成的《旱砂地枣树栽培技术研究所与示范》课题,获省科技进步奖,发展沙地枣业成为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梦想。  2012年,他带人到毛乌素沙地考察,确认这里有丰富的沙地资源和水利资源,充沛的光热条件,是发展沙地枣业得的优势,可建成理想的优质红枣基地,毛乌素沙地的生态枣业大有可为,在乌审旗苏力德苏木领导的支持下,试栽了百亩沙地枣树,成活长势良好,从中看到了希望,决定在这里规模发展沙地枣业,在当地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林业、科技部门的积极配合下,在沙尔里格嘎查规划建立毛乌素红枣大观园。  2012年李怀民在乌审旗成立乌审旗顺发种植专 业合作社,是以种植枣树、发展枣产业为主的合作社。聘用一部分德高望重有经验的退休老干部,老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枣农,合作社社员68人,其中农民成员51人,专 业技术人员13人,正级职称3人、职称6人,农艺师、林业工程师等中级职称3人;形成了一支既有理论基础,又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团队。目前形成了“科研+生产”的产业体系,推行了“合作社+基地+农民”的运作模式。  2012年以来从全国700多个枣品种中选出38个优良品种在基地栽植试验,38种红枣筛选出29种食用、加工、观赏三种类型品种选出适宜当地发展的3个品种;②创建矮化密植集约经营模式栽植方法;③红枣丰产、稳产生产技术;④枣粮、枣药、枣草间作技术;⑤组织牧民技术培训,科学种枣建园,编写《沙地种枣技术手册》,⑥2015年推广资金《鄂尔多斯市沙区红枣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》。  以李怀民为团队的乌审旗顺发种植专 业合作社于201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评为“林沙产业示范单位”2014年被市林科院评为“市林业治沙科学研究院试验示范基地”2014年被鄂尔多斯市评为“产业化龙头企业”2015年评为“市级特色产业化基地”。2015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“科教兴农奖”。2015年获得“光彩事业集体”,2016获得“创新创业企业”2016李怀民获得“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”,2016申报“毛乌素沙地红枣种植研究及产业化示范”项目。  目前基地示范样板已见成效,并以带动当地农牧民开始栽植枣树,当地目前已发展到5800余亩,并辐射带动周边旗县区枣树的发展。初步统计,前期、鄂旗、伊旗、达旗等地区发展8000余亩。成活率均在90%以上,在基地的带动下呈现出大好的发展势头。栽植、嫁接的大枣、七月鲜、和田枣等,当年挂果,个大香甜,谁见谁夸好,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,成了毛乌素的一大新闻。市林业局主要领导及各部门多次到实地调研,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和红枣产业论证会,完善全旗红枣产业规划方案,着力打造乌审旗西南部“毛乌素”红枣产业带,着力发展特色产业,实现乌审现代林业转型发展。蟠龙枣、葫芦枣、磨盘枣、茶壶枣、胎里红等观赏枣,各具奇态,唯妙唯哨,十分可爱,为毛乌素沙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大观园已引进枣树新品种38个,为周边提供良种苗木200万株,成为内蒙古发展沙地枣业的种质资源库、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,带动全区枣业发展。利用沙地资源发展生态枣业,是项低投入,高产出,一次投入,长期收益的生态富民产业,富在当代、惠及子孙的阳光工程。以毛乌素红枣大观园为例:三年完成建园任务,每亩投入资金,第 一年整地、种苗、栽植、地膜、水肥等费用1800元;第二年幼树高1m左右,部分见果,水肥、松土除草等管理费用400元;第三年树高1.5m左右,全部挂果,投入管理费400元。三年共投入2600元。第四年株产枣果3斤,亩产300斤,每斤5元计,产值1500元,除去投入,始有剩余。以后的产果量,每年将连续翻番。第六、七年进入盛果期,产果量稳定在每株10斤,亩产千斤,亩产值约5000元,称作“旱不死的铁杆庄稼”、“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”。
  • 01

    丰富的沙地资源

    九个功能区700亩示范林和1200亩蒙枣苗圃

  • 02

    红枣品种多样化

    品种博览园(品种38个)、优质丰产示范园和盆景园

  • 03

    丰富经验的技术团队

    聘用有经验的专家和枣农、农艺师、林业工程师

  • 04

    合作社+基地+农民 运营模式

    “科研+生产”的产业体系,推行了“合作社+基地+农民”的运作模式

2025

08-16

【人才乌审】李孔:沙地红枣产业创新的青年领军人
在苏力德苏木广袤的沙地上,红枣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这片曾经生态脆弱、农业效益低下的土地,如今因红枣产业的崛起焕发新生。而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人物之一,正是青年科技工作者——李孔。作为乌审旗毛乌素枣业研究所的技术骨干,李孔扎根沙区十余年,从红枣品种选育到深加工技术研发,从标准化生产到品牌打造,他用科技创新让红枣成为苏力德苏木农牧民的“致富果”。他先后荣获“全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“乌审旗劳动模范”等称号,并带领团队斩获多项国家 级、自治区级荣誉,建成国家 级科技小院,成为内蒙古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年标杆。科技攻关:让红枣在沙地扎根苏力德苏木地处毛乌素沙地,治沙防沙成为农牧民劳作的重要部分,如何在这片沙地上发展高效益农业,一直是当地面临的难题。李孔从红枣种植入手,通过技术攻关,成功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优质品种。2016年,他参与完成的《红枣优良无性系引进及繁育技术研究》项目,从河南、甘肃、新疆等6省区引进23个红枣无性系,经过5年区域试验,zui终筛选出“蒙枣1号、2号、3号”三个优良品种。这些品种具有极强的适应性,成活率高,产量稳定,经济效益显著;该项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,专家评价其“技术新颖,达到国内领 先水平”。目前,这些品种已在鄂尔多斯市推广种植1.5万亩,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。技术创新:推动红枣产业标准化红枣产业要长远发展,不能仅靠品种改良,还需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。李孔深谙这一点,他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,推动红枣种植走向科学化、规范化。李孔作为核心起草人,参与制定了《蒙枣栽培技术规程》《蒙枣育苗技术规程》等4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,为蒙枣的育苗、栽培、施肥等环节提供了系统化的技术指导。此外,他还主导研发了“红枣苗木栽培装置”“红枣破碎装置”“枣树嫁接装置”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,显著提升了红枣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加工效率。“以前种枣树全凭经验,现在有了标准,成活率、产量都提高了。”一位参与项目的农牧民感慨道。这些技术创新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,还让红枣品质更加稳定,为后续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品牌打造:让“蒙枣”走向全国好产品还需要好品牌。李孔深知,只有提升产品附加值,才能让红枣产业真正惠及更多农民。因此,他带领团队打造“蒙枣情”品牌,并推动产品深加工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他推动红枣产品通过中国森林认证(CFCC/PEFC)和绿色食品A 级认证,确保产品符合高端市场需求。2018年至2023年,“蒙枣情”红枣连续三届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,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。开发了“酥脆芝麻枣”“枣夹核桃”“红枣玫瑰茶”等系列产品,并获得内蒙古“名优特”农畜产品称号,使红枣从初级农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。如今,“蒙枣情”系列产品已销往全国多个省市,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,带动合作社社员年均增收20%以上。创新拓界:红枣到山楂的产业突围战2024 年,在红枣产业已成为沙地 “致富密码” 的基础上,李孔将科技创新的触角延伸至山楂种植领域,在沙尔利格嘎查开启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探索。他开始在沙尔利格嘎查尝试引进种植山楂。为了给山楂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,他和他的团队精心挑选了地势平坦、土层深厚肥沃且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块,播撒下希望的种子。 种植只是第 一步。沙地的特性对山楂生长而言是巨大挑战,李孔及其团队深入研究山楂的生长习性,从土壤改良、灌溉方式调整,到种植间距的精准规划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试验。这场在沙尔利格嘎查开启的新实践,既是对沙地农业极限的再次挑战,更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深度耦合 —— 当山楂树在风沙中扎根,毛乌素沙地正孕育着从 “单一治沙” 到 “生态产业” 的质变。人才培养:让技术惠及更多农民李孔不仅自己钻研技术,还致力于培养本土人才。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指导教师,他采用“理论+实践”的模式,为行业输送了一批技术骨干。同时,他作为科技特派员,深入田间地头,组织农民技术培训超千人次。他开创的“请进来”(邀请专家授课)、“送出去”(选派农户外出学习)、“沉下去”(长期驻点指导)的培训模式,极大提升了农牧民的种植水平。“李工教的技术实用,我家枣树产量翻了一番!”一位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说。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方式,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农民手中的“真金白银”。社会责任:科技富农,公益助农在深耕产业发展的同时,李孔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,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、用公益之心反哺社会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企业家的担当与情怀。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。他参与乌审旗“扶残助学”项目,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;担任乌审旗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,推动当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;2023年,他被推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瓜果蔬菜协会副会长,进一步为全区特色农业建言献策……从田间地头到全区农业发展的广阔舞台,他以实际行动搭建起科技与农业、企业与农户的桥梁。他用公益善举点亮困难群体的生活希望,以专业智慧推动特色农业转型升级,在社会责任的实践中,勾勒出新时代企业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。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红枣产业创新的领军者,李孔用科技的力量,让沙地长出“金果子”。他的故事证明,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,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“新农人”。未来,李孔计划进一步拓展红枣精深加工产业链,探索 “红枣 + 旅游”“红枣 + 电商” 等新模式,让内蒙古红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他始终将治沙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,让红枣树既成为固沙护绿的生态屏障,也化作带动增收的 “金果树”。正如他所说: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种好枣,更要让红枣成为内蒙古的一张绿色名片。”在广袤的苏力德大地上,李孔和他的团队正续写着生态治沙、科技兴农、产业富民的精彩篇章。来源:“苏力德风采”微信公众号编辑:李品作审核:张子月终审:张振江

2025

08-16

强包联 "枣"出路 助振兴——木都柴达木村枣树基地盘活项目正式签约
作者| 木都柴达木村驻村工作队 萨日赖6月17日,木都柴达木村枣树基地盘活项目正式签约启动。包联单位团旗委副书记丁乾琛,自治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、毛乌素枣树研究所所长李孔,村“两委”,驻村工作队参加。嘎鲁图镇木都柴达木村枣树基地因管理粗放、技术落后等问题长期效益不佳。团旗委作为包联单位,靶向发力、精准施策,充分挖掘青年人才资源,对接种植专家,通过技术指导、科学管护、资源整合等方式,架起科技助农桥梁,为困扰该村多年的“枣业困局”按下破题键。据悉,枣树基地盘活项目聚焦全链升级,涵盖枣树整形修剪、水肥灌溉、病虫害绿色防控、枣产品精深加工、乡土专家培育等五大攻坚行动,通过“科技植入+标准重构+品牌塑造”系统性帮扶,激活产业振兴内生动力,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。下一步,团旗委将持续发力,以更高的政治站位、更实的工作举措、更强的责任担当,积极探索创新互助共建模式,推动包联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编辑|巴德玛     一审|王   莹     二审|高洁茹     三审|嘎毕日转载请注明来源:“和谐嘎鲁图”微信公众号

2023

11-16

首届“全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故事分享会活动
“全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 是自治区团委、农牧厅授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优 秀农村牧区青年的荣誉,旨在引领更多青年投身国家乡村振兴战略。为了选树榜样,用身边事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农村发展,自治区团委开展首届“全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故事分享会活动。下面,就和大家一起分享“青年先锋”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感人故事吧!本期故事分享人:李孔,现任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蒙枣基地负责人。2015年进入毛乌素枣业研究所工作,从事枣树管理、苗木培育工作,他专心于红枣品种选育、栽培试验,先后从全国700多个枣品种中引种22个优良品种在基地栽植试验,参加“内蒙古红枣优良无性系引选及繁育研究”项目,针对治理毛乌素沙地,库布其沙漠的沙地、梁地、滩地三种立地类型区,通过嫁接手段量身研制的内蒙古独特蒙枣优良品系。他先后荣获“全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荣誉称号,获得“首届内蒙古农村牧区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三等奖”等,他所在合作社也获评“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”“乌审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”等称号。编辑 | 李娜校对 | 张鑫校审 | 王晨复审丨邬海潮 白云终审 | 尚进 张策供稿 | 内蒙古自治区团委青年发展部声 明:转载请注明来源于“内蒙古共青团”微信公众号
首届“全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故事分享会活动

手机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