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沙地和沙漠特点
研发出治沙造林新树种:红枣系列品种
我们时时在线
157-5069-9750
产品分类
枣苗种植基地、厂家直销、现挖现卖,枣苗、盆景、挂果树,1-10年生枣树
联系我们
更新时间:2025-08-16 关注:12
在苏力德苏木广袤的沙地上,红枣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这片曾经生态脆弱、农业效益低下的土地,如今因红枣产业的崛起焕发新生。而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人物之一,正是青年科技工作者——李孔。
作为乌审旗毛乌素枣业研究所的技术骨干,李孔扎根沙区十余年,从红枣品种选育到深加工技术研发,从标准化生产到品牌打造,他用科技创新让红枣成为苏力德苏木农牧民的“致富果”。他先后荣获“全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“乌审旗劳动模范”等称号,并带领团队斩获多项国家 级、自治区级荣誉,建成国家 级科技小院,成为内蒙古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年标杆。
科技攻关:让红枣在沙地扎根
苏力德苏木地处毛乌素沙地,治沙防沙成为农牧民劳作的重要部分,如何在这片沙地上发展高效益农业,一直是当地面临的难题。李孔从红枣种植入手,通过技术攻关,成功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优质品种。
2016年,他参与完成的《红枣优良无性系引进及繁育技术研究》项目,从河南、甘肃、新疆等6省区引进23个红枣无性系,经过5年区域试验,zui终筛选出“蒙枣1号、2号、3号”三个优良品种。这些品种具有极强的适应性,成活率高,产量稳定,经济效益显著;该项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,专家评价其“技术新颖,达到国内领 先水平”。目前,这些品种已在鄂尔多斯市推广种植1.5万亩,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。
技术创新:推动红枣产业标准化
红枣产业要长远发展,不能仅靠品种改良,还需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。李孔深谙这一点,他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,推动红枣种植走向科学化、规范化。
李孔作为核心起草人,参与制定了《蒙枣栽培技术规程》《蒙枣育苗技术规程》等4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,为蒙枣的育苗、栽培、施肥等环节提供了系统化的技术指导。此外,他还主导研发了“红枣苗木栽培装置”“红枣破碎装置”“枣树嫁接装置”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,显著提升了红枣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加工效率。
“以前种枣树全凭经验,现在有了标准,成活率、产量都提高了。”一位参与项目的农牧民感慨道。这些技术创新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,还让红枣品质更加稳定,为后续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品牌打造:让“蒙枣”走向全国
好产品还需要好品牌。李孔深知,只有提升产品附加值,才能让红枣产业真正惠及更多农民。因此,他带领团队打造“蒙枣情”品牌,并推动产品深加工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他推动红枣产品通过中国森林认证(CFCC/PEFC)和绿色食品A 级认证,确保产品符合高端市场需求。2018年至2023年,“蒙枣情”红枣连续三届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,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。开发了“酥脆芝麻枣”“枣夹核桃”“红枣玫瑰茶”等系列产品,并获得内蒙古“名优特”农畜产品称号,使红枣从初级农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。
如今,“蒙枣情”系列产品已销往全国多个省市,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,带动合作社社员年均增收20%以上。
创新拓界:红枣到山楂的产业突围战
2024 年,在红枣产业已成为沙地 “致富密码” 的基础上,李孔将科技创新的触角延伸至山楂种植领域,在沙尔利格嘎查开启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探索。
他开始在沙尔利格嘎查尝试引进种植山楂。为了给山楂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,他和他的团队精心挑选了地势平坦、土层深厚肥沃且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块,播撒下希望的种子。
种植只是第 一步。沙地的特性对山楂生长而言是巨大挑战,李孔及其团队深入研究山楂的生长习性,从土壤改良、灌溉方式调整,到种植间距的精准规划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试验。
这场在沙尔利格嘎查开启的新实践,既是对沙地农业极限的再次挑战,更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深度耦合 —— 当山楂树在风沙中扎根,毛乌素沙地正孕育着从 “单一治沙” 到 “生态产业” 的质变。
人才培养:让技术惠及更多农民
李孔不仅自己钻研技术,还致力于培养本土人才。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指导教师,他采用“理论+实践”的模式,为行业输送了一批技术骨干。
同时,他作为科技特派员,深入田间地头,组织农民技术培训超千人次。他开创的“请进来”(邀请专家授课)、“送出去”(选派农户外出学习)、“沉下去”(长期驻点指导)的培训模式,极大提升了农牧民的种植水平。
“李工教的技术实用,我家枣树产量翻了一番!”一位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说。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方式,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农民手中的“真金白银”。
社会责任:科技富农,公益助农
在深耕产业发展的同时,李孔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,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、用公益之心反哺社会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企业家的担当与情怀。
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。他参与乌审旗“扶残助学”项目,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;担任乌审旗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,推动当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;2023年,他被推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瓜果蔬菜协会副会长,进一步为全区特色农业建言献策……
从田间地头到全区农业发展的广阔舞台,他以实际行动搭建起科技与农业、企业与农户的桥梁。他用公益善举点亮困难群体的生活希望,以专业智慧推动特色农业转型升级,在社会责任的实践中,勾勒出新时代企业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。
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红枣产业创新的领军者,李孔用科技的力量,让沙地长出“金果子”。他的故事证明,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,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“新农人”。
未来,李孔计划进一步拓展红枣精深加工产业链,探索 “红枣 + 旅游”“红枣 + 电商” 等新模式,让内蒙古红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他始终将治沙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,让红枣树既成为固沙护绿的生态屏障,也化作带动增收的 “金果树”。正如他所说: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种好枣,更要让红枣成为内蒙古的一张绿色名片。”
在广袤的苏力德大地上,李孔和他的团队正续写着生态治沙、科技兴农、产业富民的精彩篇章。
来源:“苏力德风采”微信公众号
编辑:李品作
审核:张子月
终审:张振江
首页
产品
案例
电话
手机站